長期以來,我們更多關注了經濟的增長,對環境保護有所忽視。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從地方經濟發展考慮,對一些能夠帶來效益,卻對環境產生危害的企業治理不力,甚至于睜只眼閉只眼,有意保護;二是個別企業只顧經濟利益,沒有社會責任感,想盡辦法逃避監管;三是群眾缺乏環保意識,對身邊破壞環境的事情雖然認為不對,但敢怒而不敢言,不知道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造成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在生態文明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的大背景下,7月12日起,今年首批8個中央環保督察組相繼進駐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開展為期一月的環保督察工作。如今,本輪環保督察即將結束,根據各地的公開消息,據不完全統計,8省份中已經有超過1300人被問責,其中,河南省問責人數最多,為449人。江蘇、云南、廣西和內蒙古分別問責291人、207人、112人、104人。部分問題企業,被強制關停取締。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逐步完善,但一些地方的落實不樂觀:領導仍然把經濟發展置于環境保護之上,環保局長“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的尷尬處境依然存在。來自中央環保督察組的強力問責,讓人們看到了解決的希望。來自群眾舉報的環境違法案件,是督察組查辦的重點之一。
早在督察組進駐之初,公眾的期待之高前所未有,有人將之稱為“環保欽差”再出動。從目前公布的督察進展看,中央環保督察組確實不負眾望。
從此次下派到地方的環保督察組中可以看出,組長均為省部級高官,副組長則由環保部副部長擔任。表明國家對環保工作的重視,規格和專業都得到了提高,省部級的組長,環保部副部長任副組長,一是要讓這些“環保欽差”真正起到“欽差”的作用,能夠鎮的住場面,二是專業的環保部副組長能夠更專業的檢查出問題。
據各路媒體報道,環保督查組入駐后,不少地方采取一些突擊行動,有的強行要求一些企業在督查組來時暫停生產,有的讓飯店關門,有的還用水泥澆灌樹根,還有的讓汽車停開,更有一些地方不停地用灑水車灑水,可謂奇招、怪招百出。
不過,不少民眾表示最擔心的是這種突擊性處理能不能長久保持,擔心等督查組走了之后,一切都恢復了原樣,環境質量甚至比之前更糟。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欽差”督察的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積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地方政府積極主動投入到環境保護工作,才能確保環保工作不走場。這就要環保部門多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環保工作的認識,尤其是政府官員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真正重視環保工作,將環境保護視為造福子孫后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來抓緊抓好;二是要加大督促檢查的常態化,定期不定期開展督查,促進工作,督促地方政府會作為真作為,不給違規企業破壞環境的機會;三是加大執紀考核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地方政府領導要下得了手不留情,同時細化考核措施,嚴格考核程序,環保做不好,就選不了先,評不了優,升不了官。這樣,就可能促使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切實重視起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