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中國“銅城”——甘肅省白銀市東大溝日前完工的第三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河道。夏末秋初,在這段總長2.83公里的河道周圍已沒有了原來重金屬污染的痕跡,而“變臉”為如今的草木芳菲。
“去年剛來的時候,這個地方整個被廢渣廢料堆滿了。味道刺鼻,人簡直難以下腳。”負責施工的上海市立昌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經理史曉紅介紹,當時東大溝河道里的底泥呈現“五彩繽紛”的顏色,“這說明重金屬污染的程度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史曉紅說,從去年6月開始,在一、二期成功治理東大溝重金屬污染河道7.62公里的基礎上,白銀市依托國家和甘肅省環保綜合治理工程,斥資1529萬元,實施了東大溝第三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
“整個工程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廢渣和垃圾消殺清運、工程掩埋處理,然后再對河道底泥的重金屬污染部分進行嚴格技術處理,最后進行兩岸植被恢復、植樹綠化、栽花種草等生態恢復工程。”史曉紅說。
據了解,全長38公里的東大溝是黃河上游的一條排污口。在2013年3月當地實施綜合治理工程之前,東大溝沿途分布著大大小小20余家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含有銅、鉛、鋅、鎘、砷等重金屬的廢水被排入黃河,致使沿岸生態環境和黃河水質嚴重受損。
按照當地政府制定的東大溝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計劃,從現在起至2020年,白銀市將繼續通過綜合整治,進一步削減重金屬污染排放量,以期更有效地改善東大溝流域水體和底泥環境質量,確保東大溝入黃河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五類標準要求,并逐步恢復流域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
“我們已向甘肅省發改委申報了東大溝第四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計劃。”白銀市環境科學研究所駐東大溝工地代表張星吉介紹,得到批復后,白銀市將在第一時間實施治理工程。“下一步我們打算把剩余的東大溝河道重金屬污染的底泥全部治理完畢,達標排放,保障黃河水質安全,保障當地生態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