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農業廳出臺《2017年地膜污染治理工作推進方案》,提出以“源頭防控、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為重點,強化地膜市場監管,加大高標準地膜推廣力度,降低地膜殘留污染,力爭2017年底農用廢舊地膜回收率達到60%。
按照方案,今年河北省將重點推廣高標準地膜。結合旱作農業項目的實施,通過政府招標采購,采取補貼差價的形式,在項目區春玉米、馬鈴薯、甘薯、谷子等作物上,引導農民使用厚度高(0.01mm以上)、強度大、耐候期長、易回收的高標準地膜,降低撿拾難度,提高回收效率。2017年推廣高標準地膜面積240萬畝。
同時,探索科學使用地膜的模式。河北省將通過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技術,合理調整耕作措施、調整種植結構等方式,不用或少用地膜。推廣適宜的模式,在不同區域、針對不同作物,示范推廣一膜多用、多年使用以及適期揭膜等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減少地膜用量。
另外,河北省將加大回收利用廢舊地膜的力度。深入實施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依托25個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建設200個廢舊地膜回收網點。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將回收的廢舊地膜加工成PE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帶、下水井蓋等進行資源化利用。積極探索企業回收、農戶參與、政府監管、市場化推進的運行機制,逐步建立涵蓋地膜撿拾、回收、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的回收利用體系。
方案提出,針對蔬菜、棉花、玉米等典型作物,開展不同類型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評價試驗研究,初步篩選出5至6種適宜區域特點、降解速率和時間可控的可降解地膜產品,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示范與應用,并做好地膜殘留污染普查監測和動態評估。開展地膜應用與殘留狀況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河北省地膜用量,應用作物、應用方式和殘留狀況。在地膜應用的典型區域,利用15個地膜殘留國控定位監測點,科學分析地膜殘留量、殘留水平和殘留系數,為地膜回收利用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