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建筑垃圾臨時堆場已“吃不下”更多建筑垃圾;處置技術和方式單一,導致有用的建筑垃圾無法被充分利用……在崇明,建筑垃圾處置已成為深化城鄉精細化管理中的嚴峻問題。怎么更好地處理利用渣土、棄料、淤泥、碎磚瓦礫等廢棄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崇明區建管委獲悉,崇明已在全市率先啟動區級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布局規劃編制,力爭在2018年底前建成6座建筑垃圾分揀中轉站。屆時,這些建筑垃圾分揀中轉站每年可消納建筑垃圾約400萬噸,實現集鎮化地區建筑垃圾處置全覆蓋。
日前,記者在位于崇明城橋鎮工業園區的建筑垃圾臨時堆場內看到,一輛輛滿載建筑垃圾的運輸車魚貫駛入,將一車車建筑垃圾傾倒在堆場里。這個臨時堆場占地約有50畝,平均每天“吃下”的建筑垃圾總量超過50噸。目前,崇明在城橋鎮、堡鎮、長興鎮等鄉鎮共有五個這樣的建筑垃圾區級臨時堆場,在各鄉鎮還設立了170多個鎮村級臨時堆放點。在崇明,裝修垃圾主要由兩個專業環衛公司和各鄉鎮的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運輸至各區級、鎮村級臨時堆場,而拆房垃圾則一般堆放在原動拆遷地塊上,用于道路和施工便道等建設項目。
近兩年來,崇明各部門聯合推進建筑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本區建筑渣土排放和回填申報達678萬噸,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相關負責人坦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處置模式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一方面,臨時堆場的‘消化’能力并不夠,僅城橋鎮臨時堆場一處目前就有約50萬噸未被‘消化’的建筑垃圾。另一方面,當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填埋和鋪路,大量建筑垃圾得不到利用。而且,現有的臨時堆場缺乏專業人員和專業設施,分類分揀、分區堆放等日常管理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崇明區建管委相關部門負責人朱凱說。
去年下半年,市里進一步明確規定,全市所有建筑垃圾必須在本市自行消納,實現建筑垃圾“內循環”,崇明地區建筑垃圾也一律不能出島,這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出了新要求。怎么才能充分利用好“有用”的建筑垃圾,及時處置好“沒用”的建筑垃圾?規劃建造固定的、專業的建筑垃圾消納場所迫在眉睫。
為此,崇明在全市率先啟動了區級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布局規劃編制,統籌布置區級建筑垃圾固定卸點。“我們正在城橋鎮、廟鎮、堡鎮、陳家鎮、長興鎮、橫沙鄉等地選址,加快建設6座每年可消納建筑垃圾約400萬噸的建筑垃圾分揀中轉站,將引入有環衛資質、分類資質和運輸資質的社會力量,配置裝修垃圾、拆房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對建筑垃圾進行加工,做成磚塊等建筑材料,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朱凱告訴記者,到那時,建筑垃圾處置將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各種垃圾將被區分得一清二楚。“分清楚了,利用起來也方便,比如金屬部分可以回收,混凝土、磚瓦料破碎后可以作為建筑輔助材料使用。”
記者了解到,“加強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是今年崇明區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建設6座建筑垃圾分揀中轉站的基礎上,崇明村級建筑垃圾臨時堆放點將增至200余個,鼓勵農村地區建筑垃圾就地分類資源化利用,無法回填利用的建筑垃圾再運輸至中轉站進行處置。1座年處理能力20萬噸的建筑垃圾綜合處置場也在計劃建設中,處置場將借鑒國內外建筑垃圾處置先進技術,接納建筑垃圾分揀中轉站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焚燒廠的爐渣,將其加工為建筑材料,從而解決建筑垃圾末端處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