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鋼鐵行業市場疲軟,市場成交差,成為七年來的最艱難時期。鋼鐵行業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使得鋼鐵行業環境負載很大。同時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在國內市場上每噸普碳鋼坯價格僅1800多元,合算下來每斤價格不到1元,成為“白菜價”。如此困境,如何做才能突破重圍呢?
消耗過剩的產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鋼鐵行業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不得不進入新的兼并重組時期。同時加速淘汰落后產能,也就是高污染的產能;促進中檔鋼鐵產品走出國門,消耗部分產能,獲得經濟利益。
鋼鐵行業也應抓住“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機遇“揚帆出海”,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東風,將投資目標定位基建需求大的中亞地區等新興經濟國家,消化國內鋼鐵產能過剩。
技術是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鋼鐵產能是世界的一半,但是我國仍需要進口鋼材,來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像紡織機械用鋼、高速列車軸承、核電站用不銹耐熱鋼管、船舶用耐腐蝕鋼材等都要依賴進口,“低端過剩、高端不足”是我國鋼鐵業現狀寫照。
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鋼鐵行業需要提高技術能力,進行創新,升級產品質量,提升產品檔次,朝著高端制造——出口高端鋼材成品而不是材料的目標努力。
國內大型鋼企努力提升技術,實現產品升級,為鋼鐵行業發展起到帶頭作用。目前河北鋼鐵“2#連鑄機實現品種鋼生產”、“二高線佳靈控制系統改造”、“一鋼軋廠一棒提高包裝質量技術改造”等6個項目已順利完成,為提升高端制造技術,實現品種質量效益型發展創造條件。
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提升將會是鋼鐵工業脫困的關鍵,制作高端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減少低端產品的總量;增加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科學研究力度,使鋼鐵制造達到高效、綠色、可循環的目標。鋼鐵行業脫困了,廢鋼的春天也就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