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海亮股份發布公告稱,近日,公司收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發的《境外投資項目備案通知書》、商務部頒發的《企業境外投資證書》。公司已完成在印尼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涉及的發改委、商務部門的備案登記事宜。
據悉,該項目投資總額59億元,分二期建設,每期規劃年產5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海亮股份認為,該項目是公司銅箔等新能源材料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可盡早搶占歐洲、美國、東南亞境外市場,降低產品出口關稅和運輸成本,增強公司盈利能力,擴大公司在銅箔行業影響力。同時與境內基地形成良好互補,充分發揮國際化生產布局優勢,積極拓展全球市場。
在近期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海亮股份提到,上半年公司銅箔實現營收10.24億元,同比上升483.86%;銷量同比增長450.51%。目前來看,銅箔的訂單情況良好,公司會逐步提升銅箔訂單效能,并且對后期各個產品訂單情況整體看好。
上海鋼聯銅事業部分析師俞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銅箔上半年供需兩端都處于一個積極向上的勢頭,一部分是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促使下游電池被動備庫;同時,無論是在動力電池、儲能還是3C領域,今年大多新能源企業的業績同比都有所提升。”
除了印尼項目外,海亮股份今年上半年還公布了在摩洛哥投資建設海亮(摩洛哥)新材料科技工業園的項目計劃,預計建設期36個月,新建年產5萬噸無鍛軋銅及銅合金材生產線、年產3.5萬噸銅管生產線、年產4萬噸精密黃銅棒生產線、年產1.5億只精密銅合金管件、年產2.5萬噸鋰電銅箔等新能源材料生產線。該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88億美元。
“出海”對企業而言有何重要意義?頭豹研究院分析師劉冠卓表示,國內銅箔行業產能快速擴張,行業供給充足,導致加工費呈下行趨勢。“未來幾年,國內銅箔行業預計將處于量增價縮或量增價平的階段,企業競爭加劇,市場份額的爭奪更為激烈。因此,銅箔企業紛紛選擇到海外建廠,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
對此,俞燦也持相同觀點:“走出去是銅箔相關企業改善經營情況的重要方式。銅箔作為電池原材料之一,跟著下游客戶的步伐進行海外建廠也是材料產商生存與發展的選擇之一。”
同時,劉冠卓認為,隨著全球對電動交通和可再生能源關注的不斷加深,銅箔市場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下半年或將出現更為明顯的市場回暖跡象。
“但銅箔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原材料價格和政策變化的潛在影響,通過技術創新、供應鏈優化、布局全球市場,更好地應對原材料成本的壓力,保持利潤水平,在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劉冠卓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