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不止用過一部手機吧?換下的舊手機如果處理不當,不但污染環境,還造成資源浪費。”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板(江西)有限公司產前工程部工人郭達文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完善廢舊手機回收處置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隱私保護機制,讓更多沉睡的舊手機“變廢為寶”。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通訊技術的不斷升級,手機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新手機的不斷生產,催生了更多廢舊手機的出現。曾有專家預測,目前我國廢舊手機約有20億存量,回收率只有2%左右。在《2015年度消費電子行業客戶服務藍皮書》中也指出,高達65.4%的消費者將舊手機閑置。如何提高廢舊手機回收率,是當前很多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之一。
事實上,廢舊手機,乃至廢舊電器回收空間極大。以蘋果公司《2016環境責任報告》中的數據為例,據報道,蘋果公司2015財年從廢舊手機、電腦中回收了約1噸黃金,在處理的4萬多噸電子垃圾中回收了超過2.7萬噸鋼鐵、鋁、銅等可回收材料。且不論這些回收物價值幾何,僅從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角度講,對于資源比較缺乏的我國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但是,當前我國廢舊手機回收卻存在不少問題,最關鍵的有三點:一是缺乏專業回收機構,公眾不知道把手機賣個誰比較安心;二是缺乏相應評估體系,廢舊手機估值難,公眾不知道什么樣的手機賣多少錢,總認為賣出去是“賤賣”,于是干脆不賣;三是公眾對媒體普及的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比較擔憂,害怕廢舊手機賣出去會被不法分子趁機利用。簡單地說,其實就是“賣給誰”“賣多少”“是否安全”的問題。只要有關部門能夠解決好公眾的這三個憂慮,想來手機回收應該不算難事。
首先,要為公眾建立一套簡單易懂的手機回收流程,制作一冊能徹底清除個人信息的科普資料,建設一批專業手機回收站點,讓公眾知道怎么把手機更放心地“賣出去”,該賣到哪里才能安全有保障。
其次,要建立手機回收體系,制定嚴格的管理細則,健全責任倒查機制,讓每一部公眾賣出的廢舊手機都能查到行動軌跡,中途若發生信息泄露事件,直接追查相關責任人責任,倒逼市場秩序由混亂到規范,讓從業人員由無章法可循到頭頂“金箍”。
此外,可以加強地方政府部門、電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和相關協會之間的溝通合作,構建起生產廠家直接回收、專業拆解企業進行分解、電信運營商和網警負責信息監控的一個廢舊手機回收大平臺,引導公眾更放心地將閑置廢舊手機流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