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有獎勵?居民只要把生活垃圾扔進去,就會兌換毛巾、洗衣粉等日用品。楊合亮團隊開發的果核動力垃圾分類箱,幫助老百姓輕松“變廢為寶”,讓生活更便捷。
青海天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合亮,這位80后小伙,陽光、自信、有朝氣。楊合亮心中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抓住“互聯網+”改變各行各業生態鏈的機遇,盯住廢品回收這個很少有人關注的行業,發揮自己做軟件開發、網絡集成方面的優勢,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的技術改造廢品回收行業,讓拾荒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
“從2015年開始研發產品、搭建平臺,進入廢品回收行業后,看垃圾桶、翻垃圾桶成為我的一項工作任務。”楊合亮笑著說,跑廣州、深圳看垃圾箱,在海湖新區一條街挨著一條街翻垃圾桶,人家看我這么年輕穿得也還行,都用十分異樣的眼光打量我。
楊合亮分析,青海是生態大省,又是人口小省,在西寧創業,成本相對較低,示范效應很大。2017年,從西寧市城北區開始試點智能自助回收系統,到今年想要在西寧乃至全省推廣,楊合亮正在摸索一套通用模式。
“扔垃圾本質是一種拋投行為,因此,盡可能方便是開發新一代智能垃圾桶的核心。”楊合亮說,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在逐漸增強,大家也愿意垃圾分類,但沒有一個便捷的投放渠道和方式讓居民參與進來。因此,我們設計了可回收、有毒有害、廚余和其他4類垃圾桶。同時,我們積極搭建使用場景,通過積分換購的方式,引導居民將垃圾分類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西寧市城北區朝陽學校,學生將玻璃瓶、易拉罐、塑料瓶等投入太陽能供電的智能回收箱,回收箱內的電子秤實時稱重,精度到克。隨后,只要用搭載了智能芯片的校徽輕輕一刷記入積分,這些積分就可以用來換購學習用品。
“我最理想的狀態是所有拾荒的人,包括小區的保潔物業人員,不用再一遍遍翻垃圾桶,而是通過我們的終端或者APP實現輕松工作。垃圾桶滿了會自動報警,在誰的范圍內,誰就去處理。”楊合亮一邊暢想著未來一邊說,平臺采集的大量數據還可以為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城市管理提供決策參考,并為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奠定基礎。
果核動力在西寧市城北區發展和改革局的支持下,將城北區作為新回收體系建設試點率先開展新回收體系推廣,增加投放智能設備113余臺、分類垃圾桶480余個、制作并發放使用IC卡校徽360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