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銅消費量已接近全球消費量的50%,但我國的銅資源只占全球的4%左右,作為銅的消費大國,我國銅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利用廢銅生產再生銅,是我國銅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銅礦冶煉企業廢銅需求日益增加。從原料角度看,當前隨著國內廢銅報廢量逐漸增加,且精廢銅差價維持在成本以上,大型銅冶煉企業對廢銅的使用量也日益增加。目前,一些大型冶煉企業廢銅(含再生的粗銅和陽極銅)占原料的比例約為40%,未來這一比例可能還會上升。從來源上看,進口廢銅占我國廢銅供應約一半。
進口固體廢物類海關編碼共分為十類,分別對應不同的固廢種類,包括廢紙、廢塑料、廢五金等,其中“六類”和“七類”中含有銅金屬廢料,因此我們通常將進口廢銅分為“廢六類”和“廢七類”兩種。
“廢六類”為賤金屬及其制品的廢碎料,主要包括高品位的1#光亮線、2#銅、紫雜銅、黃雜銅等,形態為廢銅碎料,平均含銅量可達78%,多用于冶煉原料或下游銅制品原料,目前為非限制類進口廢料。最新政策規定,自2019年7月1日起將轉為限制類進口廢物。與此同時,國家也有考慮將“廢六類”中部分品類拎出視作資源類。
“廢七類”主要包括品位較低的廢舊線纜、廢電機、廢變壓器和廢五金等,形態為含銅物料,必須經過拆解和分揀等再度加工處理才能被冶煉廠或銅加工廠使用。其金屬含量更低,約在22%,拆解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更大,從2019年1月1日起,已正式禁止進口。
二者最大的差別在于是否需要拆解。“六類”廢銅不用拆解就可以直接投爐使用,“七類”廢銅則需要經過拆解才可以使用。破碎邊角料、不帶皮的電線、從電機或變壓器上拆下來的漆包線等都屬于“六類”,而未經拆解的電機、變壓器等含銅制品歸為“七類”。“六類”和“七類”的劃分主要和形態有關,和廢銅品位并沒有直接關系。
2019年7月1日起,“六類”廢銅將由非限制類進口固廢轉為限制類進口固廢,僅擁有進口批文的加工利廢企業和再生園區內的企業才可以進口。據了解,目前已有企業進行申報,但未有企業得到批復。按照“禁止洋垃圾入境”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至2020年,“廢六類”或也面臨全面被禁止,在固廢全面禁止進口的同時,部分“廢六類”或將單獨拎出來作為資源類進口,具體分類標準還在討論中。
廢銅供應大幅收緊
據環保部數據,2018年累計發放廢銅進口批文26批,總批量為99.97萬噸,累計同比減少66.7%;2017年共發放批文11批,總批量為300.58萬噸。2018年“廢七類”為限制類進口,進口量約為95萬噸,較2017年減少約65%,折金屬量約22萬噸。由于2019年7月1日開始,“廢六類”也將轉為限制類進口,如果按同等減幅,我們估算進口“廢六類”將減少約50萬噸,折金屬量約40萬噸。預計2019年廢銅進口將減少50萬—60萬金屬噸,高于市場預期。
2019年1—2月,中國進口廢銅23.1萬噸,同比下滑29.9%,折金屬量18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約0.6萬噸金屬量,并未出現搶進口的局面。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共進口廢銅241萬噸,同比下降32.2%,我們估算平均含銅品位57.6%,折金屬量139萬噸,同比減少金屬量僅約4萬噸,低于市場預期。而去年精廢銅價差低于1000元/噸超過在大半年,精銅對廢銅的替代作用使國內廢銅庫存積壓。我們認為,在2月以來價差合理的情況下,廢銅仍在去庫存。若二季度價差仍運行在合理區間,廢銅庫存去化加劇,下半年在“廢六類”限制進口的背景下,廢銅供應缺口將更加明顯。
此外,據我們對廢銅進口大省的調研顯示,“六類”廢銅的進口批文將需要“深加工”資質,而由于環保政策趨嚴,小企業拿到“深加工”資質幾乎不可能;同時該地區普遍傾向于使用進口廢銅,認為進口廢銅品質好于國產,預計國產廢銅在該地區的替代會打折扣。
國產廢銅方面,目前國內環保趨嚴,國產廢銅供給也在縮減,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廢銅回收約155萬噸,同比減少約1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