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一個消費節點過后,便是快遞包裝垃圾的爆發性增加,給環境帶來沉重壓力。繼上海之后,作為全國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2017年起,北京就開始以街道為單元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快遞物流行業的“綠色化”已引起社會關注,目前包裝、配送、回收等環節已有一些值得借鑒的舉措,但擺在眼前的挑戰依舊艱巨。
從“雙11”到“雙12”,由網絡促銷時段形成的消費節點,以節節攀高的網購成交額,持續印證著我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同時刷新著快遞的業務量。據國家郵政局統計顯示,11月11日至16日,“雙11”期間共處理郵(快)件23.1億件,同比增長22.7%,預計2019年快遞業務量將達632億件。然而,當網購產業沉浸在消費盛宴時,需要注意的是,與之一起“買單”的還有環境。
數據顯示,全國快遞業務量在2017年還只有400.6億件時,快遞垃圾就已達800萬噸。隨著近兩年快遞業務量的增長,快遞垃圾也跟著水漲船高。現實生活中,寫字樓、社區的垃圾箱裝滿快遞包裝,甚至周圍也堆滿快遞垃圾,許多人看到這一場景,無不感嘆資源浪費。
“雙11”前,多家快遞公司宣布加碼綠色回收舉措。京東物流紙箱回收活動在此前覆蓋北上廣深等12個重點城市基礎上擴展至全國,圓通在一些重點城市放置7500余個回收箱。然而綠色快遞的推廣效果并沒有那么理想,在“雙11”在堆積如山的快遞中,綠色包裝零星可見,很多網購達人表示從沒收到過。
據悉,綠色包裝回收之所以遇冷,主要原因是企業成本增加,一些回收站點設置不合理,且消費者配合度不高。此外,可循環使用的包裝由于派送相對麻煩,降低了配送效率,并不受快遞員歡迎。
順豐快遞負責人表示,建立循環包裝的發放、回收、報廢等體系,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尤其是管理成本,同時需要快遞員改變配送習慣。
毋庸諱言,讓快遞包裝“綠”的任務頗為艱巨。如果快遞行業不能規范有序,商家很難對過度包裝說不。令人欣慰的是,打破利益藩籬、系統構建綠色快遞,共識已然形成,行動正在推進。
據北京市郵政管理局介紹,目前北京全市范圍內有1453處快遞網點設置了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相關部門和企業還將探索建立包裝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等多方協同的回收再利用體系,推動完善郵件快件包裝廢棄物融入社會資源分類和回收體系,形成包裝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并探索試點推廣包裝物的共享使用平臺。
此外,根據北京市郵政管理局發布的《關于促進北京郵政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為推廣綠色運輸,北京將推廣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和滿足國Ⅵ排放標準的燃油汽車,推進老舊高排放車輛的淘汰工作,今年將完成國Ⅲ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貨車淘汰更新。到2020年,郵政、城市快遞車輛(4.5噸以下)基本為電動車。
要加速快遞包裝“綠色化”,需要更多相應強制或激勵性的政策。中華環保聯合會國際合作部副部長倪垚認為,快遞行業包裝環保標準亟待制定實施,可參照建筑行業經驗,將混凝土再生利用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和在工程中使用的比例明確下來,倒逼相關方面付諸實踐。
此外,讓平臺和企業在快遞包裝方面履行環保責任,還必須對他們具體要負多少責任清晰界定,這可能需要通過立法等方式推進。在這個問題上,還有另一種國際先進經驗可以借鑒。
“讓企業自己說出來,效果更好。”業內專家表示,美國立法強制要求相關企業進行信息披露,細化到其生產加工過程中具體使用的有害有毒化學物質的種類和用量。此舉產生了強大的約束作用,許多企業擔心“配方”公布后失去消費者,只得采用更安全、環保的原料和工藝。也可以把類似的經驗套用到快遞包裝領域,讓他們定期公開一段時間內消耗的包裝數量和這些包裝的供應商、原材料以及品質、安全、對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評估報告,讓全社會知道他們在能源消耗、垃圾增量等方面的“貢獻”,讓輿論倒逼企業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