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集中體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并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價值、法治精神、環保意識、自律意識等密不可分。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從共識走向落實,需要多方發力、多管齊下。
垃圾分類關系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做好垃圾分類是民生之盼。從關注民生的角度關注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強化問題意識。分類設施是居民實踐垃圾分類的基礎,也是相對容易完善的一個短板。作為這一公共資源的供給方和管理方,各單位、社區、物業部門等應在優化投放設施上做好充分準備。人員配置也是如此,特別是垃圾分類實施初期,難免會有市民對分類標準把握不清,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引導督促,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地落實。針對源頭減量進行一系列細化舉措,不斷補短板、查漏洞。
做好生活垃圾分類,不是簡單的設置幾個分類垃圾箱就可以了,關鍵在于如何從思想上的重視,落實到行動上的執行。而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垃圾分類不僅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會帶來環保理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轉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堅持。特別是要讓人把一件件垃圾揀出來分類投放,很多人缺乏這個耐心。要解決好生活垃圾分類“從思想到行動”的落實難題,需要耐心引導、突出重點,建立長效機制,幫助習慣養成。特別是抓好居民中“一老一小”這兩個關鍵人群,讓老人和孩子成為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的參與者、踐行者、推動者。
垃圾分類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城市工程,更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非一人之力、一時之功可以成就。習慣和思想的養成,需要整體社會環境的營造,其中宣傳引導必不可少。特別是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在學校、社區、居民區等公共場所,加大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等機構,融入到垃圾分類的工作中,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可以說,垃圾分類是一場全鏈條管理改革,投放、清運、處理,各個環節都不可懈怠。
觀念指導行動,共識需要落實。居民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主體,也是最終的具體踐行者。只有充分發揮每位居民主觀能動性,每個家庭都能從自身做起,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共識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