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周年,成效斐然。而就在一年前,“垃圾分類”這四個字突然撞入熱搜榜,“垃圾傻傻分不清楚”成為了段子手的狂歡,許多人對于上海是否能做成這件事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的。
2019年底,上海垃圾分類成績單出來了,上海小區的分類達標率達90%以上。在這份成績之后,是基層管理人員的辛勞付出,是全市市民的鼎力支持!
前期鋪墊,多方努力
上海人不是在7月1日當天就學會、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的,好的公共政策也不會成于一夜之間,它的成功來源于大量的前期鋪墊和多方的努力。
上海人對于“垃圾分類”這個概念其實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小區早在《條例》施行之前就已經開始嘗試。
靜安區的楊波小區早在2011年就開始嘗試進行垃圾分類;徐匯區的梅隴三村,2011年就通過收集牛奶盒來嘗試培養居民的分類習慣;徐匯區的惠工新村,2015年開始推行垃圾分類,2016年就開始試點垃圾箱房定時開放,可回收物每月定時收運了……
重重困難,一步一步解決
垃圾分類最難的就是在于,它會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所以從啟動開始就困難重重。
經歷了一波三折才得以順利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蘭花大樓小區會告訴你,困難都是可以有辦法克服的。作為建于90年代的老式高層住宅,蘭花大樓小區的居民早已習慣了樓層內就能扔垃圾。工作方案溝通會上的分歧、居民對撤桶的不理解、垃圾箱房改建中的幾次搬遷……蘭花大樓基層管理者的努力讓這些問題一步一步得以解決。
類似案例,上海還有很多,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研究如何針對區域功能進行容器的合理設置;建了“堆肥花園”的嘉興路街道的宇泰景苑小區;“一屏觀分類、一網管全程”的黃浦區……
在垃圾分類推行過程中,他們如同八仙過海,各出奇謀,于細微處下繡花功夫,形成了適宜各自的工作方案,出色的完成了推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