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環境污染正在進行一場“上山下鄉”,即工業污染正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由城市向農村轉移。我國每年農村垃圾總量1.2億噸,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許多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有的還處在垃圾自然堆放狀態,鄉村正經受著垃圾問題的重重壓迫:白色污染,環境破壞,飲水安全,居民的身體健康……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垃圾圍村”如何“突圍”,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以“城市標準”治理“垃圾圍村”
●范佳富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農村環境卻在發展中不斷惡化,“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已成為我國部分農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嚴重影響著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
“垃圾圍村”的產生,一方面源于城市垃圾不斷向農村蔓延。另一方面,村民環保意識淡薄,習慣隨地亂扔垃圾,加上農村環境治理“短板”明顯,生活垃圾得不到科學有效地處理。
“垃圾圍村”要想成功“突圍”,必須像城市一樣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加大整治力度。如此,鄉村才能由“臟亂差”變身“白富美”。
第一,要完善農村環保的法律法規,切莫讓其成為法律監管的“盲區”。隨著一批工業企業“進軍”農村,相關部門必須守住環保底線,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對于污染企業,要事前把好關,事后追責嚴懲,用法律制度筑起環境保護的“堅固堡壘”。
第二,要強化農村公共管理和服務,建立適合鄉村特色的垃圾處理機制。據了解,在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中,有許多都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有的還處在最原始的垃圾自然堆放狀態。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建立完善“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第三,要增強村民環保意識,激勵村民垃圾分類、垃圾回收的熱情與動力。政府宣傳環保政策,避免“公地悲劇”的同時,也要因村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正向激勵措施。如設立“垃圾兌換銀行”,村民用可回收垃圾到“銀行”兌換積分,憑積分兌換商品,這樣既能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量,又能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破解“垃圾圍村”要多管齊下
●楊玉龍
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最典型的就是“垃圾圍村”現象的凸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這也是部分農村“垃圾圍村”的真實寫照。可以說,鄉村正經受著垃圾問題的重重壓迫:白色污染,環境破壞,飲水安全,居民的身體健康,這些成為農村發展與穩定的“不定時炸彈”。
目前,農村的垃圾主要有三類,生活垃圾、生產垃圾、建筑垃圾。而對垃圾的處理,卻沒有行之有效的處理手段與辦法。大致采用的處理方式是,倒在村內大坑、村外道溝、村角等等。兩個詞可以概括,即:隨意、隨處。除此之外,一些城市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運至城郊鄉村地區,使得很多農村成了城市的“垃圾處理場”。
“垃圾圍村”造成的原因,一是沒有完備的垃圾處理體系。二是地方干部存在應付心理,對農村垃圾問題不敢直視,得過且過;三是農民參與度不高,農村環境的治理,廣大農民是主體,但其發揮作用并不明顯。垃圾處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勢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尤其是資金問題,造成了廣大基層干部有心辦事、無錢買單的困境。
解決垃圾圍村問題,非一日之功,還須因地制宜、多管齊下:其一,觀念。提高農民尤其是農村干部的環保意識,使環境保護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為。其二,設施。要建好垃圾池,更應建而用好、建而管好。比如,以鄉為單位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實現村村有垃圾池,有人用、有人管。其三,投入。國家應完善環保投入機制,做到專款專用,使基層有能力成立清潔隊、購買運輸車、建立定點小型垃圾場。其四,監管。鄉鎮一級應設立環保機構,解決鄉鎮無人專抓環保工作、村級更是無人過問的窘狀。
建設山清水秀人美的美麗鄉村是民之所盼,“垃圾圍村”不容小覷,需要上上下下齊動員、齊思考、齊使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