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合肥等試點城市將制定出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辦法;在肥省直機關、中央駐皖單位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強制分類……7月12日,安徽省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生活垃圾分類離老百姓生活越來越近。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將超35%
2020年底前,我國將在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以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
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城市,合肥市和銅陵市都要在今年底前,制定出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辦法。
長期以來,生活垃圾分類停留在“倡導”上,而此次全國范圍進行試點,讓其成為一項任務被“強制”推進。安徽除合肥、銅陵兩個全國試點城市外,選擇淮北、滁州、宣城、池州作為省級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城市實施強制分類,各地新城新區要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先行在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碼頭、體育場館、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和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專業市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相關企業實施強制分類工作。
根據時間安排,2017年底前,在肥省直機關、中央駐皖單位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前,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城區范圍內公共機構實現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其他公共機構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前,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
“互聯網+資源回收”成破題關鍵
生活垃圾分類,既能“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又能有效回收有害物質減少環境污染。然而,居民主動分類的意識不高,城市垃圾回收體系不完善,讓積極倡導的“分類”止步不前。不過,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我們看到了新的突破口。
今年2月,蜀山區率先試點引入智慧垃圾分類系統。在梅山公寓小區內,智慧垃圾分類設備包括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可回收箱、垃圾袋自動領取機,這套智慧垃圾分類設備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垃圾分類回收的智能運作,被稱為是最“聰明”的垃圾分類設備。那對于小區的普通居民來說,每月不但可以免費領取垃圾袋,還能簡單方便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同時領取洗衣液、洗發水等生活用品。生活垃圾分類,不僅變得簡單有趣,而且還能得到一定回報,居民的參與性有了極大提高。
“構建‘互聯網+資源回收’新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網絡與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通道,整合回收隊伍和設施,實現‘兩網融合’。”安徽省明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今后,安徽省將更多采用“積分兌換”“綠色賬戶”和精神文明建設評比、榮譽獎勵等激勵形式引導居民實施分類投放。通過依法強制實施和利益驅動,引導居民逐步養成主動分類的習慣。
合肥已經具備終端分類處理能力
全國各地垃圾分類并非沒有進展,有做得好的試點社區,但缺少一條完整的示范線,甚至還存在“運垃圾一車裝、分類也白搭”的現實問題。對合肥而言,是否已經具備垃圾分類的能力?
早在2011年,合肥市就在14個小區試水了垃圾分類試點,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合肥一家科研單位對試點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在試點小區內只有20%的垃圾桶內放對了垃圾。總結試點失敗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當時合肥餐廚垃圾處理廠還正在建設中,分類處理環節和流程尚未建立,垃圾前端分類受到了垃圾后端處理的影響。時至今日,合肥垃圾分類的條件已不可同日而語。
現如今,隨著合肥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成,分類后的垃圾可以在后端進行分類處理,從而最終實現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簡單來說,餐廚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后,餐廚垃圾將運送到餐廚垃圾處理廠制成生態肥料,其他垃圾除了可以運往龍泉山進行填埋處理外,也可以被運往肥東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內的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
垃圾分類產業或成創業新寵
事實上,垃圾分類已經不是單純的公益事業,而是成為一個前景廣闊的“產業”,垃圾分類或將成為創業的新寵。
業內人士坦言,企業看中的是垃圾分類帶來的循環經濟價值。拿蜀山區試點的智慧垃圾分類系統來說,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一方面通過專業處理成為有機肥料,一方面通過環衛部門拉到垃圾填埋場。那些可回收垃圾,則能直接進入循環再利用系統。由此誕生的經濟價值,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推廣將越來越大。生活垃圾分類能夠成為創業方向嗎?去年2月,合肥的創業者趙洪,就推出了全市首個廢品回收O2O平臺,在短短3個月不到的時間,該平臺便網羅會員5000多人,實現了公司的收支平衡。當然,就創業者而言,面對新興產業不能盲目投資,而是要找準自身定位和市場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