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發展生物柴油,上海已實現了餐廚廢棄油脂的閉環式管理。”上海市食藥監局局長楊勁松表示,用市場的“疏”代替監管的“堵”,進行“地溝油”資源化利用,上海已經取得了寶貴探索經驗。
作為試點,位于上海奉賢區和浦東新區的兩個中石化加油站日前開始對外銷售B5生物柴油。這標志著餐廚廢棄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終于走出了實驗階段,邁出了市場化的第一步。
為何實惠仍難推廣?
用戶對品質產生疑慮,但試驗證明不僅油品合格,還能降低污染排放
據同濟大學教授樓狄明介紹,歷經去除雜質、化學反應、蒸餾等多道工序,可從餐廚廢棄油脂中得到精制的脂肪酸甲酯,也就是俗稱的生物柴油。根據國家標準,能夠車用的生物柴油必須是“調和油”。上海兩個試點加油站提供的B5生物柴油,由5%的生物柴油與95%的礦物柴油調和而成。
目前,奉賢區試點加油站儲備了約10噸B5生物柴油,按每輛車一次加注60升計算,預計四五天就可以加完。記者看到,相關加油位地面和加油站站牌都增加了“生物柴油”的標志。
加油站工人稱,一般柴油售價6.02元/升,而加注B5生物柴油可打9.5折,售價5.72元/升,希望通過優惠活動可以吸引車主改加生物柴油。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車主,他們普遍對生物柴油表示歡迎,但對加注生物柴油仍存疑慮,都以“吃不準品質”等為由,沒有選擇生物柴油。
對此,樓狄明反復表示,能夠進入中石化加油站試點的生物柴油,其品質已經過反復考驗,用起來和普通柴油幾乎沒有區別。
截至目前,上海共有104輛公交車參加了《高比例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上海市應用體系研究》課題。使用3種規格(B5、B10、B20)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這些公交車累計運行1560.72萬公里,消耗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45.63萬升。
近10個月來,又有32輛環衛車參加了上述試驗,累計運行8.31萬公里,消耗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2405.6升。使用B5生物柴油后,試驗車輛發動機的關鍵零部件表面都沒有積碳,也未出現與油路相關的故障;部分車輛還出現了尾氣排放的改善,相比純柴油,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超細顆粒物等排放均有小幅降低。
成本倒掛依賴政府補貼
應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其多元化利用
樓狄明坦言,要讓“地溝油”走向市場,這條路走得并不平坦。坦率地說,就是要過好兩道關:“吃不飽”和“沒錢賺”。
所謂“吃不飽”,就是原本沒有穩定的“地溝油”來源,無法保證生物柴油的穩定量產。這一問題不難攻破,上海市相關部門明確全市收集的餐廚廢棄油脂優先供應公交試點項目。只要條件允許,上海每年產生的約三四萬噸餐廚廢棄油脂都可以運到指定單位,制出生物柴油。
所謂“沒錢賺”,是受制于較高的收運和處置成本,上海生物柴油生產企業長期處于成本倒掛的窘境。
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也不是難題,《上海市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收運處置應急扶持辦法》明確,將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對相關處置企業的虧損進行補貼,確保其能維持正常運轉。
此外,上海設置了推廣應用生物柴油預算,目前和兩個試點加油站有關的B5生物柴油生產及配送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和費用計入這一預算內,這也將減輕相關企業負擔。
一家生產企業的老板坦言,“地溝油”的收購價約3600元/噸,加上2000元左右的直接生產成本,已經超過了5000多元/噸的生物柴油市場價。因此,盡管處置能力可達150噸/天,但這家企業實際每天只處置約60噸“地溝油”。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副秘書長鄭樹松表示,生物柴油的推廣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財政支持,讓企業承擔的能源成本低于現在的柴油模式,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使用的積極性。不過,這并非長久之計,希望以后企業可以不再依靠財政補貼,走真正的市場化道路。
楊勁松也表示,未來上海還將繼續提升技術標準,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餐廚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的多元化應用,從公交車、環衛車擴大到物流車和貨運船等,并探索建立適合實際且安全可靠、能有效降低成本的混合柴油燃料儲存及加注體系,完善全產業鏈監管體系及市場營運模式。
人們對于生物柴油還不甚了解,所以在推廣使用上就比較困難,另外地溝油制成的生物柴油造價比較高,如果政府不補貼,就很難進行下去,地溝油制成的生物柴油還需要研究的,主要就是成本問題,至于宣傳上,完全可以做到讓老百姓接受。
名詞解釋;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指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動物油(如魚油、豬油、牛油、羊油等)、廢棄油脂或微生物油脂與甲醇或乙醇經酯轉化而形成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生物柴油是典型的“綠色能源”,具有環保性能好、發動機啟動性能好、燃料性能好,原料來源廣泛、可再生等特性。大力發展生物柴油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能源替代、減輕環境壓力、控制城市大氣污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