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大連市公共機構和公共場所將實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一個“強制”將大連人的生活方式文明大大推進,但這個消息也令很多家庭開始犯愁:別看扔垃圾不是啥大事兒,但改變多年習慣,哪有那么容易?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垃圾分類是遲早的事兒,既然今天輪到我們了,早些學會分類管理垃圾,就成了一項必須技能。
其實,主動開始分類垃圾的家庭還真有。11月1日,新聞朋友圈就發表了高中生任義飛的投稿《“家庭垃圾分類”試行一個月之后》?,“10月初,我家廚房入住了幾位新成員:四個顏色不同的垃圾桶。我做了“廚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個標志貼,讓每個垃圾桶各司其職。每當有垃圾要扔的時候,腦海中便會自動開啟分類模式,遇到不明“身份”的垃圾,趕緊上網查詢,確定“身份”后再將其投入相應的垃圾桶內。經過一個月的試行,全家人對于垃圾分類的概念已經有了非常具象的認識……”
國內先行者的經驗值得借鑒
在國內有些城市,垃圾分類已經試行多年,那些先行者又是如何養成這個習慣的呢?
65歲的李國華牽著孫子樂樂,將分袋打包好的可回收垃圾,投入8棟樓下鐵門外約2米高的灰色可回收箱。李國華垃圾分類的習慣至今已保持近5年。“我們家從2012年開始進行垃圾分類,主要將紙盒、塑料、金屬、玻璃分類放置,牛奶盒要壓扁,酸奶玻璃瓶在喝完后要洗凈。”李國華說,樂樂今年3歲,已有初步的生活垃圾回收意識。每天上午他喝完牛奶,會主動將牛奶盒子壓扁,放到進門鞋柜處裝著紙盒的塑料袋內。
許小陽是一名微商,經營鹵味食品,家里每天產生的垃圾比較多,主要有塑料袋、紙盒、瓶瓶罐罐等。以前她總是習慣把所有垃圾一把丟進垃圾袋,在一次次垃圾分類知識宣傳中,許小陽意識到“原來隨手扔的一個塑料袋,幾十上百年都不能完全降解。”她也才發現原來生活中很多垃圾都能變廢為寶,“塑料袋、玻璃、舊衣服、小孩玩具都是可回收的,能再利用的。”從此,她開始自備垃圾袋,每天將瓶罐、織物、塑料袋等可回收垃圾與果皮菜葉等不可回收垃圾分門別類裝好,放在車庫里,等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便投送到垃圾回收機器中。愛人也加入了垃圾分類的行列,雖然每天要耽誤一點點時間來分類整理,但她覺得很有意義。
他們的今天是我們要走近的未來
更先進的垃圾分類意識還在國外,比利時、日本、英國……在很多國家,家庭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公約,而他們的今天其實就是我們要走近的未來。
不久前,一位剛到布魯塞爾的朋友訴苦,由于垃圾分類不當,被罰款了120歐元。比利時人一般會從超市購買好幾種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來分裝家庭垃圾,白色垃圾袋用來裝廚余垃圾等無法回收的垃圾;黃色垃圾袋用來裝舊報紙、紙質廣告宣傳品等;綠色垃圾袋則主要用來裝花園里修剪下來的樹枝、雜草等園林垃圾。此外,像玻璃制品、紡織品、過期藥品、舊電池等則要送到專門的回收垃圾箱,有色玻璃和無色玻璃也要區分開來。而對于淘汰的家具、家電等大件垃圾,環保部門會一年一次上門收取,如果錯過了,居民就需要自己送到指定垃圾回收點。
早在1980年,日本就開始了垃圾分類。家庭垃圾是日常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日本,扔家庭垃圾不僅要詳細分類,還要分時間,整個過程細致嚴謹,絕大多數日本人也嚴格遵守這些規則來進行垃圾分類,甚至外國人到了本地,也會在一段時間后,入鄉隨俗,學習到這些垃圾分類的技巧。
對于垃圾分類來說,我國目前的情況要落后國外許多,早在十幾年前,我國在上海等地區也進行了生活垃圾分類的試點,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收效甚微,如今,我國許多地區由于出現垃圾圍城的現象,又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而且越來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