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浙江慈溪周巷鎮興柴村,村民每天都會聽到垃圾收集車“唱著”歡快的小調上門來收垃圾,讓村民頓感本來臟兮兮的垃圾分類處理也成了一種樂趣。興柴村作為我市的垃圾分類試點村,今年在“以桶換桶”基礎上頻出新招、實招,著力探索垃圾源頭分類,實現生活垃圾“一條龍”高效清理。
垃圾分類處理要高效,源頭處理是關鍵。為提高村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率,積極主動地參與垃圾源頭分類,興柴村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村民愉快地接受垃圾分類知識。前不久,由市文廣局老干部李道一創作、杭州滑稽戲劇團演員演唱的垃圾分類小調開始上路,每天為村民“傳唱”如何開展垃圾分類:“倒垃圾哉,車子開進來,音樂唱起來……倒垃圾也要有講究,勿要亂糟糟格放一堆,請大家仔仔細細分格開……”朗朗上口的小調,從廚房垃圾到廢棄電池電瓶、過期藥品,再到紙箱、舊報紙等一一告訴村民應如何正確分類并處理,淺顯易懂的唱詞,加上歡快幽默的曲調,立即吸引了眾多村民側耳傾聽。“小調聽著心里舒坦,還曉得了生活垃圾分類原來有好多講究。”村民老柴說,現在許多村民垃圾扔掉前,都會自覺分類裝袋再丟進垃圾桶。
除了形象生動的宣傳入腦入心,興柴村還利用“網格化”管理發揮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帶動作用。該村四個黨支部平臺實行垃圾分類黨員聯戶制、村民代表聯戶制及志愿者聯戶制,并結合網格化運行體系,在垃圾分類實施初期,各網格長組織志愿者跟隨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村民進行監督指導。同時,以網格長管轄區域為單位建立微信群,每天把各自分類的垃圾拍照上傳,進行品評比較。
“我們還實施積分制管理,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村民有獎勵。”興柴村書記茅煥清說,村里每月組織回收公司定期回收農戶分類的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對配合回收的農戶實行積分獎勵,可兌換生活用品。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垃圾分類示范戶、最美家庭主婦、垃圾分類先進家庭等評比活動。
為了讓垃圾分類更加智能高效,目前興柴村已與寧大和一家環保科技公司合作,實施了垃圾分類智能化科學管理模式,對每戶村民配發印有二維碼的分類垃圾桶,每天由保潔員上門對垃圾桶進行二維碼掃描,對村民垃圾分類質量進行打分,并把回收的廚余垃圾直送餐廚垃圾處理中心。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我國各個地區展開,有一些城市采取了強制措施來實行垃圾分類,對于垃圾分類,我們除了進行強制措施以外,還需要采取各種方法來促進居民自覺自愿的進行垃圾分類,這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