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利用得當,垃圾就能變成資源。11月20日下午,記者走進硤石街道農豐社區,看看這里的居民是怎么化“腐朽”為“神奇”。
“小陸,你上次從我這里收走的泡沫,能夠兌換點什么呀?”當天下午,在硤石街道農豐社區雙樓景苑小區門口的“五彩同心園”全科網格服務點,82歲的居民姚桂寶叫住了社區居委會委員陸森超。“可以兌換兩袋洗衣粉,這次來的匆忙,等明天給您帶過來。”陸森超向姚桂寶解釋。
為進一步推進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農豐社區于今年3月底建立了“余香綠色資源兌換銀行”。陸森超分管農豐社區衛生工作,他介紹,余香綠色資源兌換銀行,就是社區把居民提供過來的紙板、可樂瓶、舊衣物等可回收垃圾進行稱量回收,并按照市場價以積分形式在流通卡上登記。卡上的積分可以在“銀行”兌換日用品和植物。
在一張余香綠色資源兌換銀行積分記錄表中,記者看到,可樂瓶一公斤積2分、泡沫一公斤積1.6分……硬板紙、泡沫等綠色資源根據市面價格而變化。在另一張貨物兌換分值表中,一把衣架2.5分、一塊毛巾6分、一袋洗衣粉2.5分,綠植多肉等綠色植物則按9折計算兌換。舉個例子,也就是說,3公斤可樂瓶可以兌換一塊毛巾。
在余香綠色資源兌換銀行的基礎上,9月,農豐社區在雙樓景苑創新建立“五彩同心園”全科網格服務點,并將綠色環保行納入服務點內容之一。
“通過綠色環保行,我們將垃圾分類宣傳落實到日常工作中,也通過變廢為寶的形式呼吁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陸森超告訴記者,社區干部每周一、三、五會走進小區全科網格服務點,回收居民家中的可回收垃圾。
在雙樓景苑全科網格服務點,記者看到,一間小屋的墻上貼著“綠色環保行”幾個大字,木板上放著洗衣粉、衛生紙等可兌換的物品。
姚桂寶說,前段時間,自己家里存了兩三斤泡沫,后來聽大家說可以在社區兌換,于是,趁著陸森超來的那天,她把自己家的泡沫交給了社區。“以前不知道去哪里賣,基本上都扔了,現在可以換東西,蠻好。”
據統計,從今年3月底到目前,農豐社區通過“余香綠色資源兌換銀行”和“五彩同心園”全科網格服務點回收的廢舊物資已達4余噸。
記者手記
我們產生垃圾、制造垃圾,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忽視了“垃圾”。
陸森超告訴記者,自從農豐社區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之后,才知道一個社區原來一天可以產生這么多垃圾。而自己每天早晨醒來就在想,今天的垃圾有多少?當天的垃圾能否當天處理?
雖然海寧市垃圾分類工作已開展很久,但一些人仍然不重視垃圾分類,甚至不分類,殊不知“垃圾圍城”已經不是紙上談兵。而垃圾分類的根本目的是讓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變廢為寶,減少垃圾處理量,減輕垃圾處理終端的負荷,緩解“垃圾圍城”的危機。
綠色銀行積分制已經在我國許多地區實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對于一些社區的大爺大媽們來說,實行綠色銀行積分制很有效果,而對于上班一族來說,效果就比較差了,但是總體的效果還是不錯的。